說起ITX的電腦  可謂是DIY與性能小鋼炮的代名詞

能夠擁有不俗的性能並兼具小型化  依據選擇還能擁有不輸ATX機殼的個性化或質感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由於辭職後從北部回老家休養一個月  帶著ATX主機很麻煩  所以臨時補全了零件裝起來用

原本其實沒有這篇文章  在北部時隨意裝機成能用的狀態就收拾回老家了

但在老家時意外收到某樣零件  而全機重組順便整線了

選擇的機殼是 聯力 Q58  因為另一台ATX是用聯力的LANCOOL II Mesh很喜歡  因此也選了同品牌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如果要論Q58的特色  就是上下開合鷗翼側板  原廠預設下方用網板 上方用玻璃

而面板之間可以依據喜好同一面均用玻璃或網板  且不論是主板面或顯卡面都可以

或是網購加購面板 4玻璃 4網板都行

先說結論  以原廠配置來說  上方玻璃  下方網板是散熱能力最好的

但要開啟玻璃面板必須放鬆後方防脫離的螺絲 以及移除最上方面板  否則會造成干涉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顯卡排線因為新世代顯卡支援了PCIE4.0 考慮到自己有可能用比較新的型號  所以直接買了4.0的版本

如果選3.0版本會便宜一點  上方為風扇及冷排支架  雖然水冷120 240 280均可支援

但280會因為機殼設計的總長較短  造成安裝難度提升或根本不能安裝  單純裝兩顆14公分風扇則沒有問題

另外要注意如果購買3.0排線版本  而自己的主機板如果可以支援4.0的顯卡

必須事先將BIOS裡的PCIE選項從"自動"或"4.0"改為"3.0"

之後再裝機  否則會因為3.0排線造成主機板無法抓取顯卡訊號而黑屏

(如果很熟悉自己的BIOS也是可以盲改  至少我是不行)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Q58自帶一組小巧的風扇及5V ARGB線材集成HUB  因為設計上安裝3顆風扇就是極限了  HUB也只有三個接口

但要注意沒有12V RGB的  也不能混用  不然燈組會因為電壓差而燒毀

另外可以發現此機殼設計成三槽顯卡支援  也是最後選擇該殼的主因之一  市場上三槽卡到處都是

如果想要安裝較高階的風冷顯卡  預留3-4槽是最保險的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底部利用空間做了一個可拆式複合支架  可以安裝2.5吋SSD或12公分扇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前方面板可拆  用於隱藏部分固定用的螺絲孔位  內側的結構版面上切了一個缺口讓人更好安裝或移除2.5吋硬碟

如果是不需要2.5吋槽位想要移除或是變更電供架的人也需要從前面板這裡放鬆螺絲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在不移除任何線材的情況下  共有9條線

有 SATA型硬碟線 大PIN供電線 前面板音源線 前面板整合式開機線 機殼內電供延長線 前面板USB3.0線

前面板TYPE-C線 ARGB訊號線 PWM風扇線

機殼部份我只簡單講一下我喜歡的部分  詳情請參考官網或其他裝機使用者

https://lian-li.com/product/q58/  <- 聯力官網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選擇的主板是MSI B450I GAMING PLUS AC

原因很簡單  單純是他在B450I裡面是供電能力比較強的  加上當時並沒有遇到其他販賣中的ITX  AM4腳位板子

由於整機並沒有3.5吋HDD的需要  因此有M.2槽位的板子中 B450也是我最低限度的選擇

但如果當時能選的話  我會選擇ROG STRIX B450-I GAMING或以上

因為能提供兩槽位M.2硬碟槽  若是單槽使用  則能裝在前方優化硬碟散熱

基於這理由來說  僅有後方M.2槽的MSI B450I算是相當不建議的選擇

因為Q58是典型A4 三明治結構 所以M.2硬碟會夾在主板與顯卡中間  會使硬碟溫度較高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相比ATX主板  需要壓縮空間的ITX給的接口量較少  除了我固定要用掉三個USB還剩三個  至少還夠用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唯一有變更的是板載無線網卡   原廠使用Intel AC3168   而我更換成性能更好的Intel AX200

更換前要確認一下相容性  安裝後再另外去Intel官網下載對應的網卡驅動即可

AX200支援更高的最大網速  藍芽版本也升級到5.2  可以壓低延遲與增加穩定性等等  比AC3168的整體性能更好

如果我用藍芽耳機配合低延遲或遊戲模式就不會遇到音效與畫面產生肉眼可見的體感延遲

像我有打APEX英雄  就能發揮低延遲效果  及時聽見敵方在附近的腳步聲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記憶體用的是 芝奇 烈焰槍 AMD特挑版  這是在Ryzen處理器 2000系時期推出的

當時2000系對比Intel處理器有1-2倍的記憶體延遲  造成性能損失 

因此芝奇為了AMD平台特挑了較優質的顆粒做了 3200 C14的雙通道套組改善那些性能損失

購買時間已經是自組電腦02篇之後  所以沒另外為它寫過文章

在R5 2600上能超到3333Mhz C14 增加一點性能依然保持穩定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硬碟部分基於主板只有一槽M.2 加上我個人習慣系統與雜物或遊戲分開  所以準備了一個2.5吋與M.2

分別是美光 MX500 與 WD 黑標 SN770  都是市場上較便宜且穩定性比較有口碑的東西

而SN770用於存放遊戲  所以讀寫快也有幫助  單面設計及在4.0規範的區間也使硬碟溫度能更好的控制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雖然是備用機  但SN770其實是從ATX主力機上先拔來用的  因為容量還足夠  根本沒怎麼用到它

系統盤主要放系統與驅動  加上有些雜物預設會在系統盤那裡  以防萬一也直接買500GB  相對256GB耐用耐寫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由於曾經用過酷瑪的產品也有些好感  電供在產品海之中選擇了它家的V750

衡量了一下供電接口足夠  風扇還支援低功耗停轉的功能所以就買了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在現階段的產品中隨著性能提升  功耗也一直加大的情況下  650W已經不是那麼好用

雖然想選850W  但也比較貴  考慮到要組全風冷方案  顯卡本來就不適合3090那種等級

處理器在風冷的配置下  I9或R9的頂級處理器百分之百要降頻或降電壓 

所以一開始就沒打算組的很高階  選用750W  也能保證升級到中高階的安全範圍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第一次上手ITX電供真的蠻驚訝  小小一顆750W做的跟我標準ATX尺寸的850W電供差不多重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基於本身ITX板子的可用面積  CPU供電通常是只有一組單8PIN

假設使用3組8PIN的顯卡 且完全走獨立線路也能保證可以使用  供電上沒有問題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由於板子沒有原生的TYPE-C接口  所以買了USB2.0 to TYPE-C轉接頭  只是為了讓前面板TYPE-C暫時能用

機殼上的原廠線是能夠跑到USB3.1規範速度的  根本大材小用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原生TYPE-C接口並非對稱造型  要分方向  但不仔細看不明顯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最後顯卡就選擇2080TI了 雖然我留的卡有 1660 1080TI 5700XT 5700XT渦輪版 2080TI 6800XT

但除了在主力機上且較長尺寸不適合裝ITX的6800XT以外

緊湊型三風扇的2080TI無疑是我手裡最強性能及好安裝的選擇

加上我當時想在老家玩2077 狗命鎮DLC 想到那遊戲很吃顯卡性能  根本沒有選擇

至於處理器是AMD R5 2600 是我自組電腦篇01那時買的 因為是第一台屬於自己又自組的零件

加上對標I家9400F的性能又更便宜  在我心中具有好感及紀念意義 

現在的主力機對比01篇已經剩下系統硬碟沿用至今  其他零件以備用保留或二手零件賣掉了

2600則是沒有什麼拋售意願  除非未來有需要的人想要帶走它再說

至此  原本基於方便而安裝了原廠散熱器  重量低  移動上沒有任何疑慮    結果....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回到老家幾天後  偶然發現二手社團中要出售的VK GL240水冷  價格甚至比原主人購買時更便宜就買了

包裝蠻有質感 並開窗露出冷頭造型  原本還有透明護罩  但是開盒檢查時忘了裝回去

回盒後一段時間才確定要安裝才拍照片的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大側面是一些特色+小圖示  並不重要  手機對焦還怪怪的

VK  全名:VALKYRIE(瓦爾基里)  是中國突然崛起的新廠牌  據說是各家廠牌的ASETEK方案水冷頭的代工廠商?

如果屬實的話 VK相當於已掌握一流技術起家的  而其推出新品週期之快也相對便宜  且兼具一線的產品性能

VK迅速在一體式水冷裡殺出一條血路  雖然台灣在我發文當下  其實沒有代理商願意進口  但真的很希望能有

不然自己入手其實是沒有保固的  需要賭一下人品  遇到漏水的話也會相對麻煩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小側面則是分為封死與可開的  這邊是封死側

使用對比色之餘  還有類似大馬士革條紋裝飾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另一邊大側面  VK全名+標誌 使用燙銀文字增加質感 字體邊緣也沒溢漆  不會讓人覺得是個雜牌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底部  標註常見的參數與內容物  支持功耗標示到250W  相當於I7與R7等級的處理器

雖然勉強壓制I9也可以  但考慮到封閉式水路被加熱時會增加內部壓力  不建議越級打怪

否則會進一步增加漏水機率或加速減損壽命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小側面的開口側  會直接看到有VK鐵牌的拉環  要怎麼打開想必是不用教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像抽屜一樣拉開後分為上下層  下層放的是隨附的X12 ARGB風扇 共2顆

單論風扇質感還不錯  也蠻有重量感的  

本體上有一條很短的PWM 及 特規ARGB線  便於兩顆風扇串聯縮短無謂的線長

再利用PWM延長線 跟 ARGB延長線連接主板或集線器

(論減少線材上還是遠不及聯力的積木風扇  而想用同級性能的聯力風扇的話  P28會是好選擇  但沒有燈光)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風量  風壓  轉速 決定一個風扇的散熱性能  但2150RPM已經是個有體感的噪音轉速

加上原本的低轉速風扇還沒壞  所以我沒有裝上去使用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上層部分就是1號水冷本體 附2盒配件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首先看看本體  冷頭只有一條PWM及ARGB線材 但我覺得可以做短一點 通常主板上的幫浦或CPU風扇接口不會很遠

冷排側邊均有VK標誌  看起來也是燙銀的  還有一張小小的防刮貼膜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初次購入水冷無法比較  因此冷排上沒看出特別的地方  也沒增厚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GL系列設計了一顆重力冷頭蓋  只要不被卡住  不論怎麼轉怎麼裝  機殼怎麼擺  最終都會自己轉正(我保護蓋還沒拔)

上面的VK銘牌設計成磁吸式  還可以更換隨附的另一個造型  若手藝夠好  還能自製

RGB燈光會從銘牌中挖空的圖案部分顯現  但我主板上沒有ARGB接口  所以不能使用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冷頭銅底有預塗導熱膏  使用的好像是 陶熙 TC-5888

然後重點來了  跟對方確認過  這是原廠塗的  因為他也有買其他360水冷  最後沒裝過這組就拿出來賣了

真的是超白菜價買到金蘿蔔XD 超爽的~

但我還是直接擦掉改用自己的TF8  但理論上來說這兩款膏不會有差距  僅是TF8比較水  比較好塗

GL240的解熱能力壓R5 2600本來就輕輕鬆鬆  導熱膏再好也不會成為加分項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然後看看2號配件盒內容

1.有一個漂亮的燙金小牛皮紙袋裝了VK自己設計的5位角色卡

原型是誰就不細講了  人物卡分別是 洛基 德古拉 梅林 貞德 迷霧(密絲特)  都是各故事中重要的知名角色

加上全員女性化與品牌名相呼應 也較吸引男性用戶眼球 也隱約透露出企圖站上一線性能產品的野心

一張3D黑白卡  上方會依據觀看角度變化小幅度的角色移動效果

底下的話框裡是一些品牌標語 但受到3D影響變得讓人看不懂

但第一句有在官網上大大的寫著:  顏值即正義  科技即自由

(算是目前所有品牌裡最兼具性能與外觀的品牌之一  且很積極設計一些與自家角色聯名的款式)

願它家以後能正式得到熱門角色的授權並聯名

2.備用導熱膏   3.兩條魔鬼氈束線帶   4.冷頭替換銘牌(只差在圖案換成像心臟形狀的火球?)

5.INTEL專用背板  6.分類極度舒適的吸塑收納盒  除了LGA2011腳位以外都盡量設計成共用的 降低安裝複雜度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7.冷排風扇安裝螺絲 也有內附加長型   8.INTEL專用冷頭扣具  9.水管扣   10.AMD專用冷頭扣具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3號配件盒比較簡單  只有集線器與連接主板的延長線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不得不說  買過幾家集線器  VK絕對是我看過最有質感又貼心的  有說明紙條告訴你功能及優先接口

但要提一下CPU給的延長線材是DC扇的3PIN線 但處理器風扇也只有一條  我認為必要性不大  能不走集線器

而紅色PWM接口才是真正有感應轉速功能的  至少要把其中一顆系統風扇接在這裡  才能控速並聯動其它PWM接口

背面是標註一些使用的電壓數據  但也不重要  但有一點很棒的是集線器有磁吸功能

甚至還以2.5吋SSD的孔位做了鎖孔  也有內附螺絲  讓人可以鎖在機殼上空餘的2.5吋鎖點使其不會發生偏移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說明書方面   中二的一言難盡...  但品牌有積極的上進心絕對是好事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前幾頁陸續接了幾張角色圖  但我想吐槽一下  這說明書的封裝方式一點都不人性化  沒有能全開的書背

如果想攤平一邊看  一定要找東西壓  或是直接壓到書頁變形  希望這點能改良  說明書也不厚  應該可以做到才對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目錄上也分得不錯  至少硬體安裝  接線方法  附加功能都有比較清晰的分區

其中不難注意到  這是省成本的復合排版  應該是出售前某些產品早就做好等發售了

但一樣是書背封裝不好的問題導致差點吃掉字體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我這裡只拍AMD的部分  雙頭螺柱是用通用型  特徵是其中一頭較粗

然後會沿用AMD原廠背板  如果希望有更好的剛性跟壓力可以使用原廠金屬背板

但B450I原廠是塑膠背板  在試裝後發現VK設定的冷頭下壓力還是蠻適中的  背板沒有出現嚴重變形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畫格之間還有板子跟小武神對話  蠻可愛的  安裝扣具塗中  小武神跑進起重機駕駛室裡有點俏皮的感覺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明明扣具一模一樣還是針對不同系列冷頭  畫了圖示供你確認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對於裝機過的人來說 接線就不難理解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接線方式也均以360示範  冷頭不是帶螢幕型號  所以只有兩條主線  加上我不能裝ARGB  只需要接幫浦  非常簡單


接下來開始裝機~(原本已經裝完了  因為水冷的加入  索性重組補圖  還把原本沒整線的部分補上)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不論尺寸  裝機基本上都先處理水冷以外可以先裝上板子的東西

但原則上都建議先裸測一次  確認想組裝的硬體可以開機  還沒安裝系統的話則要能夠正常進入BIOS

前面提到的顯卡延長線PCIE版本相容性問題也要先調整完畢

不然要再拆一遍  Q58是還好  如果是更緊湊的機殼真的會要命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扣具鐵片上的缺口造型朝向處理器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裝上處理器跟記憶體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背面裝上M.2硬碟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最後  基於機殼上空間狹小  加上背靠背的結構  主板會以倒置的方式裝進去  CPU供電接口會在最角落裡
到時候移除跟插緊都會變的很難操作  所以進殼之前要先插好線組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然後我有再確認一次所有扣具螺絲鎖緊以防萬一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其他部分沒問題後先將電供鎖上定位  雖然Q58可以更換風扇架支援標準ATX尺寸電源

但當時就想  我都組ITX了  不如乾脆一點  電供就乾脆買了吧  還好這決定非常正確  不然就沒有空間裝水冷了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黃圈孔位可以用於變更店供架的位置  原本我選擇上移爭取下方藏線空間
但後來因為怕會壓迫水冷管  之後有改成使用下方鎖點  同時要注意前面板也有一顆固定螺絲要跟著一起更改

靠內側的4個孔位則是給2.5吋SSD的 但我只有一顆  而且並非使用280水冷

所以我並不需要移除藏在前面板內側的硬碟架  直接安裝在前板槽是更好的選擇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裝上主板  機殼上的集線器還設計成磁吸式活門  實際使用下來確實有方便一點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實際走線後會覺得這張板子的接口安排其實蠻好的  USB2.0及3.0放在一起 接頭形狀相近的開機與音源放在一起

CPU及系統風扇各一個  但也放在一起  加上自己組過其他ITX板子  這板實際裝起來體驗還不差

將所有供電以外的線組接好並先做整線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再來是供電線組的安裝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原本為了2.5吋硬碟位的空間改成用於顯卡供電線的空間  順便把無處安放的電供延長線塞進去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這時候就會發現底部的可拆式固定架多麼有想法  因為使用原廠線  材質偏硬造成難彎折跟整線

拆掉架子後操作空間會突然變得極度人性化  這樣要插拔線都可以輕鬆操作  這也是我選擇Q58的原因之一

但也因為這坨  我完全不可能再安裝風扇 哪怕是薄扇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考慮到未來也許會心血來潮去訂做模組線  也不用整這坨沒辦法整理的線  直接簡單繞一下塞進去就好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接下來就是把冷排先裝上冷排架  考慮到"風扇在前面吸風吹冷排"會比"風扇在冷排後吸風"的效果略好一點

所以採用上圖裝法  內附的加長螺絲這時候就顯得很貼心

風扇是 大火鳥 幽靈 ARGB 120 同時也是它家 炫光戰神鐵網版 的原裝風扇 是從自組電腦篇01沿用下來的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使用240規格可以有3種軌道可選  我選擇完全往主板區靠攏  然後往左移到底後鎖緊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試了幾種冷排鎖法  上面說的鎖法加下移的電源孔位可以讓出比較足的空間讓水管無壓迫的放置

基本上也不需要水管扣  因為沒有幫助  冷頭的水管出入口朝左也比較好  朝右的話會稍微拉緊  造成水管輕微壓迫

最後闔上所有面板  完工~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以散熱取向來說  原廠面板配置更好

(上方網板是我本來就沒扣上所以是正常的  不是做工異常)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但如果是視覺偏好  又有發光的酷東西  如果顯卡面為全玻璃同側

在蓋上玻璃的情況下單烤顯卡溫度會比下方面板開啟時略高3-5度(室溫約27度)

此圖來自2080TI保養那篇 往冷排位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這張其實是還沒裝冷排的全風冷方案

對比上一張圖  冷排位因為有裝東西變成黑色一塊


最後來做個測試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首先是硬碟  MX500因為走SATA接口  性能上限本來就在550-570MB/s之間 溫度也很低

待機34度 讀寫測試中頂多39度 這還是在小機箱中 同時被電供與顯卡熱氣影響的狀況下

用於幾乎只要讀取的系統碟  可謂是完美又快速  開機也只要短短幾秒  按下開機拿個飲料或上個廁所就好了

但真正的性能穩定性依據是隨機讀寫能夠維持水準才是真材實料  詳細資料請參考其他專業測試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SN770則悽慘許多  相比原廠的讀取最高5150MB/s,寫入4900MB/s

各掉了1500MB/s左右的速度 而SN770確實是跑在4.0協議上的

但理由也不難猜  待機55度 測試中直接升到74度  光是待機溫度都是瓶頸  真的難為它了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主因就是機殼與主板槽位設計產生了不相容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用0.2mm的超薄銅片之類的或是偏移散熱片

或是硬把遮住硬碟上緣的機殼切除或扳折以外  沒有其他辦法  基於還狠不下心對機殼動刀  所以只能先用裸條

以這情況來說 自帶超薄散熱片  控溫又好的金士頓KC 3000才是更佳優秀的選擇  顯然日後要替換掉SN770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處理器部分在重組前燒了一次原廠風冷散熱器作為對照組

處理器參數設定:全預設  滿載時3.4Ghz 1.12V 最高溫92度 風扇全速2300RPM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接下來更換水冷後事先拉了一個風扇曲線  大致上就是待機時極低轉速 一到日常使用的工作溫度  轉速直接拉上來

室溫27度時  CPU待機約55-60度浮動  冷頭轉速會在1700RPM-1900左右浮動 

與風冷不同  水冷必須要有流動才能熱交換  所以停轉完全不可行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冷排上的風扇則比較自由  因為我是走集線器  然後接在系統風扇接口  設定成待機時能夠完全停轉

但處理器開始非待機運作時系統溫度會正好達到50度觸發風扇轉動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以下測試均用手拉曲線設定進行)

水冷 處理器參數設定:全預設 滿載時3.5Ghz 1.16V 最高溫68度 冷頭2200RPM 風扇全速1200RPM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水冷 處理器參數設定:全核超頻4.0Ghz  滿載時4.0Ghz 1.33V 最高溫78度 冷頭約2360RPM 風扇全速1200RPM

相比GL240附的X12風扇  除了安靜許多以外  各項參數都弱的可以  X12全速有2150RPM  火鳥幽靈僅1200RPM

這邊之所以刻意提起  是幫讀到這邊的人打預防針  僅僅是因為我個人選擇靜音取向  導致GL240不能發揮全力

我設定的曲線加上待機時系統扇停轉  導致冷頭會是當下唯一轉的  冷排會處於被動散熱狀態  待機溫度有55度左右

但其實1200RPM也不會多吵  如果設定成系統扇全速吹冷排  待機時處理器僅有35度  冷頭則只需要810RPM

自組電腦03 與Q58的初次ITX裝機

最後是雙烤  全核4.0Ghz + 2080ti默認

技嘉在2080TI Aorus Xtreme設定的默認功耗還是比較可怕的  最高有311W左右  瞬間峰值還不知道有多少...

但冷排受顯卡影響  處理器增加到85.6度左右  顯卡從單烤的78度增加到81度  熱點溫度更是壓在99度大關

而受到機殼內整體溫度提升  MOS溫度 PCH(晶片組)溫度也進一步上升 全機突破450W 電供有較明顯升溫

失去了原本下吹式散熱器幫忙吹風的記憶體也在大家一起發熱的情況下升溫了5度左右

但這畢竟是極端情況  日常使用上我並沒有打算超頻

最後這次裝機的缺點:

1.硬碟選擇錯誤  虐待SN770了

2.酷瑪V750並沒有達到我的預計要求  算是選擇錯誤  現在來看海盜船的SF750或V850才是更佳選擇

V750雖然支援了低功耗停轉  但其停轉功耗設定極低

處理器待機30W 顯卡待機30W 晶片組預計10W 冷頭5W 記憶體5W 兩顆硬碟15W

保守粗估95W左右的話  加上轉換率與負載功耗曲線約87%  負載15%時啟動風扇

也就是說即使待機也會剛好達到觸發主動散熱  而SF750則設計在負載300W以下停轉 轉換率最大92%

原本希望至少待機時能停轉減少吸塵量  結果根本不停轉  該功能有跟沒有一樣

論所有參數及用料來說  SF750也全勝V750  算是我整機最後悔入手的零件

但也不是沒有優點  由於變成全時主動散熱  電供本體用手摸相當冰涼  這點優於SF750

V750即使在雙烤時的噪音依然低於水冷頭或系統風扇

但如果有下次  要嘛選V850或以上增加餘量 不然就是直接選SF系列

此心得結束~感謝觀看到這的勇者看完這篇長文

 

 

 

arrow
arrow

    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